新疆生产建设兵团-wepoker官网

誓把沙漠变绿洲

——记全国防沙治沙标兵谢小云
发布时间:2023年12月05日 信息来源:兵团日报 编辑:贾蕾
【字体: 打印本页
作者:史进

谢小云(前)在一师十一团苗圃修剪苗木(资料图片)。 谢小云 提供

“一年一场风,从年头刮到年尾,起风后沙尘遮天蔽日,能见度只有几米。早上一觉醒来,被子上、脸上全是沙子。”前不久,一师十一团职工向记者描述了20多年前团场的景象。而在全国防沙治沙标兵谢小云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,这样的景象已成为历史。

十一团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,生态环境脆弱,职工群众曾饱受风沙肆虐之苦。团场几代人沿沙漠边缘建起长达170公里的绿色林带,硬是让绿洲向沙漠深处延伸了20多公里,止住了沙漠侵蚀的脚步。如今,每到盛夏,站在十一团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公益林的瞭望塔上远眺,棵棵树木交错而立,一眼望不到头的四翅滨藜基地异常壮观,曾经贫瘠的沙丘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,这优美景象凝聚着谢小云几十年来防沙治沙的心血。

现任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艺师的谢小云,自20世纪90年代来到该团成为一名林业技术员后,就始终坚守在防沙治沙一线,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,不断探索,把美好青春奉献给了团场“绿色事业”和沙漠生态治理,连续多年获得团场“先进工作者”称号,2019年获得“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”称号,今年11月,被评为“全国防沙治沙标兵”。

为选择适合沙地、盐碱地的造林树种,谢小云通过查阅资料、外出考察了解到,四翅滨藜具有抗旱耐盐碱、耐瘠薄、生物产量高等优良特性,适合在沙漠边缘种植,于是她向团党委建议引种四翅滨藜,在63亩试验地试种后,成活率达到90%以上,成活后的苗木长势喜人。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,2019年秋季栽植的7000亩四翅滨藜,2020年春季苗木成活率却不到10%,90%以上的苗木出现烂根死亡情况。

回想起4年前栽种四翅滨藜的情景,谢小云直摇头,她说:“当时,我们在南面沙梁上种植,树苗就跟着沙子一起被大风刮跑,造林难度比较大。”

困难再大也动摇不了治沙人的决心。为了“拿下”这片沙地,十一团成立了由谢小云牵头负责的防沙治沙工作办公室。为尽早想出解决办法,提高四翅滨藜造林成活率,谢小云连续几个月吃住、办公都在工地,历经100多次反复试验,终于攻克了苗木本地化种植技术难关,利用种子进行大棚育苗、露地育苗,取得容器苗栽植造林、裸根苗栽植造林等技术成果。

2020年4月,十一团新栽植的3000亩四翅滨藜成活率达到70%左右,2021年,全面完成2.6万亩四翅滨藜沙漠原始地貌造林苗木栽植,栽植苗木577万株。

“从2020年到2022年,我们每年春季、秋季都会栽植补植。”谢小云说:“2年时间,团场四翅滨藜种植面积已达到2.6万亩,平均存活率达到70%以上。”

几十年来,十一团干部职工群众创造了戈壁成绿洲、荒漠变果园的绿色奇迹。如今,该团森林面积达23.5万亩,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团初期的5%提高到现在的33.8%,其中人工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超过9万亩,年产果品15万余吨,果品年销售额达14亿元,团场从事林果业的职工户均年纯收入达7万元。

谢小云说:“田地在哪里,我们的防护林体系就要建到哪里,从团部到连队再到农田种植,一直到沙漠边缘,植树造林、防风固沙需要一年接着一年干,一代接着一代干,是一直要坚持做下去的事。”

为实现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,谢小云在经济林上下功夫,对全团的梨园进行技术改良。每到梨树进入种植管理的关键时刻,谢小云就会穿梭在种植户的梨园中提供技术指导服务。

谢小云用坚定的逐绿信念,和团场职工群众一起在沙漠边缘建起了绿色生态带,不仅实现“人进沙退”,还让这抹绿色成为推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
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这更加让我坚定干好工作的决心。我将继续坚守在这片沙漠中,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力量。”谈到未来,谢小云充满了信心。

网站地图